文章出自看历史(www.lishiqw.com)
北宋初期的宰相中,赵普(922年~992年)是比较特殊的一位,除了和开国皇帝赵匡胤关系特铁外,还和赵氏皇族的其他成员打得火热,尤其深得赵氏兄弟的老娘昭宪太后的青睐。皇室的核心机密,别人掺和不得,赵普则是例外。
宋太祖黄袍加身的第二年,昭宪太后身染重病,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将太祖和皇家的心腹赵普召到病榻前口授遗嘱,大意是要吸取后周“主少国疑”丢掉江山的教训,要求赵匡胤不得传位于儿子,只能兄终弟及安排接班人。赵匡胤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二,长兄老大和五弟早亡,只剩下两个弟弟——老三赵光义和老四赵廷美。老娘临终前给他设计的传位线路图是:赵匡胤传赵光义,赵光义传赵廷美,再由赵廷美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恐儿子们不遵此命,老太太导演了一场“金匮之盟”的游戏,让赵普把她的意图以盟誓形式记录下来,“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这还不算完,老太太生怕日后生变,皇家没人认账,就拉上最信赖的赵普做证人,让他在盟誓上签字画押,这才放心去了。
赵普是“金匮之盟”的三个当事人之一,昭宪太后之所以把皇室的核心机密宣示于他,自然是出于对他的充分信任,主要目的是想要他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大孝子宋太祖倒是十分听话,没打任何折扣就完成了政权的平稳交接——二代皇帝果然是老娘指定的赵光义。然而,赵光义却没能学习赵匡胤好榜样,遵照盟誓把政权的接力棒递到赵廷美手中。这其中,赵普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扮演了一个不厚道的角色。
按说,昭宪太后如此信任赵普,赵普理应倾力回报,然而,他没有这样做,在忠厚和滑头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宋太宗老早就瞅赵廷美不爽,传位于他总觉心有不甘,可不传吧,赵普这道坎能通过吗?于是,太宗找了个机会试探赵普的态度:“赵爱卿,朕这皇位是该传给儿子还是传给兄弟呢?”
赵普乃绝顶聪明之人,对太宗的心思早就心里有数,现在一听,知道卖乖的好机会到了,遂面不改色心不跳将特别的殷勤献给特别的皇上:“陛下,这事太祖已经失误,难道您还要再次失误?”显然,他在用暗示法为太宗指点迷津。他这段劝诱宋太宗的话被后人提炼出一句成语——“一误再误”,意思是一次错了,不吸取教训,二次又错,屡犯同样错误。
其实,精明的宋太宗岂能不懂这个道理?他要的并非赵普看似高深的提醒,而只是赵普的一个态度。现在好了,赵普的表态让他吃了定心丸。
最不幸的是赵老四赵廷美,如果按照老娘定下的调子,他是有机会过把皇帝瘾的,但赵老三与赵普的不谋而合粉碎了他的帝王梦。非但帝王做不成,连做个普通人都难——因为宋太宗要改变“金匮之盟”的传位规则,就容不得他的存在。在这个是非问题上,赵普又刻薄了一把,他指使开封府李符上言猛参赵廷美的不是,建议“徙远郡以防它变”。结果,赵廷美被贬到了偏远的房州(今湖北省房县),最终忧悸而亡。这件事,赵普的落井下石的确有失厚道,难怪《宋史》这样说他:“凡廷美所以遂得罪,普之为也。”(许禾钢)
一部杨家将,写尽了以杨业为首的杨家父子忠心为国、智勇双全、胆略过人的光辉一生。战场...详情>>
资料图:侵华日军。在各种资料中,中国抗日战争,到底消灭了多少侵华日军,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详情>>
1936年4月9日,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第一次会见,奠定了两人一生的珍贵友情。1962年,周恩来...详情>>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孙中山的主持下于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详情>>
2015年5月1日,《文史哲》杂志开展人文“‘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儒学与自由主义的...详情>>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曾经两度为相,先后五次进入朝廷中枢机构,旋升旋贬,五次被赶下政治舞台...详情>>
据《明实录》——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月,从畿内挑选十一至十四岁少女三百人入宫;三十...详情>>
我们熟悉的杜月笙,是著名黑帮“青帮”的老大,被尊为“中国第一帮主”。为什么当时的女人...详情>>
清代科举现场清代乡试以墨笔答题,称“墨卷”。卷面正中写明考试场次,左右两边书写姓名、...详情>>
“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上帝化身杨秀清死于非命,天国神话不攻自破,农民们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