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历史上有趣的事,尽在历史趣闻网!
首页 > 近代历史>正文

哈维尔:应该把他回归为一个活生生的人

来源:历史趣闻2018-08-02责编:admin人气:2977
字号:小号|大号

崔卫平请哈维尔向中国那些喜爱他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哈维尔的回答是,“首先向这些年轻人问好。现在他们可以听到更多自己喜爱的音乐,希望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哈维尔(中)在布拉格著名的金虎酒吧介绍克林顿与捷克作家赫拉巴尔认识。(赫拉巴尔传记作家托马什·马扎尔摄影,龙冬提供。)

当地时间12月18日,优秀的剧作家、捷克前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在住所去世。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民众聚集悼念哈维尔,纪念这位在捷克民主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英雄。

优秀的剧作家、摇滚迷

捷克的“持不同政见者”是哈维尔最为人熟知的身份。不过,在成为捷克民选的第一任总统前,哈维尔曾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与米兰·昆德拉同时代的哈维尔,从1955年便开始写作有关文学与剧作的文章。1963年,哈维尔第一个剧本《游园会》首演,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批评政府控制的作家协会与言论管制。此后,哈维尔撰写了大量针对极权主义的文章。哈维尔的著作在欧洲大陆广为流传,其代表作包括《乞丐的歌舞剧》、《无权力者的权力》、《给奥尔嘉的信》、《哈维尔自传》、《反符码》等。

这位友善而充满道德感的元首,生前非常喜欢摇滚乐,是“地下丝绒”乐队的全球头号歌迷。“我想,地球表面不可能有(比哈维尔)对摇滚乐更友善的国家元首了。”著名乐评人马世芳在《乡愁地下蓝调》中写道。

“哈维尔通过自己树立了标杆”

“哈维尔的作品关乎人的良心、责任感和尊严,这使得他不仅仅适用于一时一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告诉南都记者。崔卫平是中国大陆最主要的哈维尔作品的翻译者和推广者。“哈维尔的批判立场,不仅仅指向他当地的共产主义捷克,也包括了西方社会中官僚主义背后的冷漠。”崔卫平说,哈维尔作品的意义在于,通过他自身的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些标杆。“他把一些新的选择摆在人们的面前。这不仅是极权主义的问题,而是选择要堂堂正正做人,还是同流合污的问题。”

2009年3月11日,崔卫平曾与哈维尔有过一次见面。崔卫平在个人微博上提到,她向哈维尔询问了三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请哈维尔向中国那些喜爱他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哈维尔的回答是,“首先向这些年轻人问好。现在他们可以听到更多自己喜爱的音乐,希望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很多年轻人响应这句话。”崔卫平说,这是一句很实在的话,哈维尔曾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人类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你可能不能唱自己喜欢的歌,不能说想说的话,轻轻的一句话,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世界上还有这样罕见的人物”

“我们从哈维尔的角度去理解哈维尔,应该把他回归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崔卫平说,哈维尔作为一个作家,不仅能洞悉人所有的弱点,同时也能坚持自己做人的基本立场。“他是一个很幽默也很严肃的人,他知道要与自己保持一定距离。在做一个艰难的坚持时,往往能体现出一种张力”。

对于这一点,徐友渔也感同身受。他曾在接受《中国改革》的采访中提到:“哈维尔体现非常本真、个人的东西。我很少佩服、崇拜一个人,但是,哈维尔确实让我钦佩。他让你看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罕见的人物,自然,率真,不同凡响。尤其是见面时感受到那种洋溢着的人格魅力”。

转载注明历史趣闻网(www.lishiq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