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公主剧照
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好色”都是一个让人避讳的话题。
男人如此,女人尤甚。但种种迹象表明,好色从来就不是男人的“专利”。很多时候,女人同样走不出这个“怪圈”。只不过,受客观因素和历史环境的影响,很多人对此讳莫如深、有所顾忌罢了。
当今社会,富婆和女贪官包养“小白脸”的事情屡见不鲜,尽管只是遮遮掩掩的地下活动,却也未曾阻挡住追求“美色”的匆匆步伐。虽说“食色,性也”,但这样的事情总是不好公开的。否则,必将为社会舆论所不容,成为众矢之的。
其实在很多时候,社会道德从来都不是约束此种现象的“防火墙”,尤其是一些位高权重、养尊处优的女人,百无聊赖之时,道德滑坡之下,势必会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来,并不以人的出身贵贱为转移。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的姑姑馆陶公主就是一个惯于追求“男色”的高手,并一度到了奋不顾身的地步。
可怜的美女战俘
战争,是整个人类的灾难,但参与其中的主角总是男人,女人呢?作为战败方,只能活活地充当受害者与牺牲品;作为战胜方,男人都去论功行赏,封侯拜相,就没有女人什么事儿了。
战俘,男性“有死而已”,赶上老天爷睁眼,还能苟延残喘,为敌人做爪牙、当鹰犬。女人就不行了——她们生来就是无辜的受害者,胜败双方,都会把她们作为美丽的战利品。翻翻史书,可清晰地看到“女俘虏”的三种悲惨下场。
其一,遭奸杀
从两千多年前的波罗奔尼撒战争,到行之不远的二战,核心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就是破坏,哪有文明的力量可以约束?早在1864年,世界各国就开始陆续缔结《日内瓦公约》,白纸、黑字、红印章,信誓旦旦地写着:“禁止破坏不设防的城镇、乡村;禁止杀害、胁迫、虐待和驱逐和平居民;禁止体罚和酷刑……”上世纪70年代,还缔结了一个《在非常状态和武装冲突中保护妇女和儿童宣言》,其中规定:“应尽最大努力使妇女和儿童不受战争蹂躏;并应采取一切必要步骤,确保禁止采取如迫害、拷打、惩罚性措施、屈辱待遇和施行强暴等措施,尤其禁止对平民中妇女和儿童采取这种措施。
交战双方在从事军事行动期间或在被占领领土中对妇女和儿童实行的一切方式的压制以及残忍和惨无人道的待遇,包括监禁、拷打、射杀、集体拘捕、集体惩罚、毁坏住房和强迫迁出,均应视为犯罪行为……”这些冠冕堂皇的许诺,都是与虎谋皮的废话。战端一开,谁对谁负责任?双方都杀红眼了,无辜平民变成理所当然的战俘群。老百姓碍着谁了?也只能自认倒霉。所谓“宁当天平犬,不做乱世人”,即是真实写照。妇女、儿童是易受攻击群体,他们的命运更为悲惨,大量的青年妇女被奸杀。
馆陶公主剧照
之所以馆陶公主如此放荡,应该与其个人天性和身份地位不无关系。这个馆陶公主既是汉武帝的亲姑姑,又是汉武帝的“丈母娘”。汉武帝刘彻小时候曾与馆陶公主的女儿陈阿娇“过家家”,童言无忌地许下了一个“金屋藏娇”的心愿。或许刘彻说完也就忘了,但陈阿娇的母亲馆陶公主却放在心上了,不及时攀上一棵大树,母女二人充其量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皇亲国戚罢了。因此在后来的夺嫡之争中,馆陶公主毫不犹豫地将宝押到了刘彻的身上,与王美人(刘彻母亲)一起,遥相呼应,最终促成了刘彻的太子地位,并顺利登基,成就了丰功伟业。
当然,长大之后的汉武帝对这个许诺已经心不在焉了,只是迫于压力才娶了陈阿娇封为皇后。这是一段政治婚姻,注定要始乱终弃。在汉武帝慢慢掌握最高权力之后,对陈阿娇也就越来越冷淡了,最终随着卫子夫、卫青姐弟的闪亮登场,陈阿娇的皇后之位被废。至此,“金窝藏娇”也就成了一个虚幻的代名词,让后来人无限想象和猜测。
而在当时,馆陶公主的特殊身份决定了,能左右她的人几乎没有,尤其是窦太后活着的时候,汉武帝还是很难撼动其根本的。因此无论怎么说,馆陶公主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至少在汉武帝没有真正掌握权力之前,其所作所为是没有多少约束的。
馆陶公主剧照
当然如果仅是如此,还显示不出馆陶公主的与众不同,接下来的故事,却让馆陶公主真正站在了“淫荡”的风口浪尖。在馆陶公主五十多岁的时候,丈夫突然死了,死因不明,不知是否与馆陶公主的欲求不满有关。这在寻常人家,又是这个年龄,基本上也就守寡到头了。
哲人说过,权力是最好的春药。馆陶公主寡居之后,内心十分愁苦。后来,听说十三岁的董偃长相可人,就把他要在了自己身边,并悉心培养,大加调教,其目的不言而喻。等董偃十八岁之后,果然聪明俊秀,乖巧伶俐,因此深得馆陶公主宠爱。于是,日夜缠绵,形影不离,极尽欢娱。尽管古时没有“狗仔队”,但馆陶公主的风流韵事还是不胫而走,两人的暧昧关系被传的沸沸扬扬,一时间长安城内无人不晓。对此,汉武帝刘彻虽说很不满意,却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可奈何。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位史称“温柔爱人”的董偃,在馆陶公主的不懈“浇灌”下,仅仅活了三十多岁就死去了。本想找个“男宠”安度晚年,享乐人生,岂料这个心仪的“小男人”仍然走在了自己前面,这让馆陶公主非常郁闷。或许因此受到了打击,没几年馆陶公主也病死了。至此,这段不伦不类的“花边新闻”随着二人的身死烟消云散。根据馆陶公主的遗愿,二人合葬于灞陵。
很显然,对于董偃,馆陶公主还是动了真情的,死后同穴就说明了这一点。看起来还是非常美好的,只是不知道,馆陶公主九泉之下的丈夫曹寿又会作何感想呢!
我们为什么被称为汉人?看看汉朝到底有多强大
我们为什么会被称为汉人?这要得益于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称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奠定了汉人的名字,树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尊严。以至于几百年之后,西方各国仍然称呼唐朝使臣为汉使,有一个西方小国的国王,看着唐朝使臣哭着说道“不想今日复图汉官威仪”。
一、汉军的战斗力实现了虽远必诛
汉朝建立的初期,国家一穷二白,人口数量稀少,田地荒芜。北方的匈奴偏偏选择这个时候南下,汉高祖刘邦在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被迫进行屈辱的和亲。随后汉朝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在汉武帝在位时期复仇的时刻终于到了。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率领汉军三路出击,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决战,将强势时期的匈奴打的节节败退。紧接着汉匈上演了百年大战,最后匈奴无力再战被迫开始迁徙。这里需要说一点,汉朝为了实现能够与匈奴骑兵正面较量,训练了一大批英武的骑兵士兵。汉朝饲养的军马超过60万匹,在大漠草原进行着一场又一场骑兵大决战。
到了西汉王朝的后期,匈奴再次猖狂起来,杀死了西域地区一个小国的国王。这种事情汉朝如果不出头的话,以后西域地区的小国就很难听话了。西域副都护陈汤认为等待朝廷的命令已经来不及了,必须出兵。但是驻扎当地的汉军只有1800人,不足以完成使命。陈汤命令各国军队全部集结,带着多国部队奔袭一千多里以后,成功斩杀匈奴郅支单于。此战创造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壮语。至于汉军骑兵的战斗力如何,在汉书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意思是说汉军和匈奴军的单兵战斗力是一比五,不要误会,是我们一个打他们五个。即使到了后期仍然能达到一比三。
二、威震西域各国,被罗马帝国所尊敬
在汉武帝去世以后,他的小儿子继位,由大将军霍光辅政。鄯善国国王眼见汉武大帝已经不在了,一个小孩有什么可怕的。便投靠了匈奴,并依靠匈奴的支持开始劫掠汉朝的商队,袭击汉朝的小股军队。有一位叫傅介子的官员主动请缨前往鄯善国问罪,他没有带什么汉朝大军,他只带了11个人。到了鄯善国以后,向鄯善人表示自己带来了大汉皇帝的赏赐,请他速来迎接。鄯善国王仗着是在自己地盘上便信以为真,结果刚到傅介子身边就被身边的汉人捅死了。鄯善人准备为他们的国王报仇,此时傅介子大呼一声“汉军将至,谁敢动?灭国!”就这样所有的鄯善人都地下了头,最后傅介子割下来鄯善国王的头颅,带回长安悬于城门示众。在别人的地盘上把别人的国王杀了,对方竟然不敢反抗,可见汉朝的震慑力之大。
除了这些小国,汉朝还得到了罗马帝国的尊敬。不得不说在欧洲罗马帝国怕过谁?但是对汉朝这个东方国家却非常的向往。通过罗马的史料可以发展罗马人竟然知道汉朝和他们的疆域差不多,在当时那个水平,罗马不可能画出世界地图,对于罗马的这个记载真不知道是罗马史官瞎猜的正好猜对?还是有什么神人托梦。这个问题非常的匪夷所思。
三、汉朝人时时备战,崇文尚武
在辽金元清等时代,总是会说汉人文弱,不堪一击。这话放在重文轻武的时期或许还有那么一点实用,但是放在汉朝会让他们有来无回。从现在出土的文物资料来看,汉朝人的备战程度让人叹服。出土的山东东海郡的武器库表中清楚的写着装备的种类和数量,说一个大概的数字:铠甲9万副、长矛5万支、长刀15万把、大小战车7000多辆,这还是一个郡的武器数量。而汉朝有107个郡,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全民皆兵。不得不说,不管是蒙元还是满清来了都歇菜。
汉朝的普通公民也是十分的尚武,而且国家责任感特别强。汉武帝末年,丞相刘屈氂诬陷太子刘据造反,在汤泉宫的汉武帝一怒之下,命令刘屈氂带着军队去抓捕太子。此时在长安城中的太子刘据也没有坐以待毙,他谎称汉武帝已经在汤泉宫驾崩,丞相刘屈氂欲图造反。他打开了长安武器库,将武器分给了城中居民,命令全城抗击刘屈氂。守城的居民为了大汉,攻城的军队也是为了大汉,双方厮杀了五天,长安城中血流成河。由此可见汉朝普通百姓的尚武程度。
汉武帝的艳遇秘笈把自己灌醉给别人机会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三月,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正值风华正茂年龄的汉武帝到灞上(今陕西蓝田县北)举行了一次消灾除恶的祭祀活动,回来时,汉武帝心情大好,决定顺道去看望久未谋面的姐姐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王皇后入宫后为汉景帝所生的第一个女儿,后来嫁给一代名丞曹参的曾孙平阳侯曹寿为妻,故称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和汉武帝关系向来很好,面对汉武帝的大驾光临,她自然高兴了,为汉武帝举行了隆重的“接风宴”。
如果单是一个简单的“接风宴”那也没什么值得好提的,但平阳公主也许是察觉到了汉武帝的内心不快乐(实权旁落),又或许想极力巴结讨好这个皇弟,总之,宴会间她安排了十多个美女为汉武帝奉觞敬酒。
汉武帝虽然正值如饥似渴的青春年华,但对这些美女却并不感兴趣。平阳公主见汉武帝不为美色所动,玉手一挥,顿时鼓声擂动,琴瑟相奏,家里蓄养的一班歌女们拥着一名绝色美女隆重登场了。
但见那绝色美女在众歌女的伴舞下,轻启玉喉,边舞边唱,端的身柔如棉,声甜如莺。当真是: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汉武帝本来是“酒入愁肠愁更愁”,低着头一杯又一杯地独饮着。但自从这名绝色美女出现后,他的眼里就只有她没有酒了。良久,朝平阳公主问道:“那个歌女叫什么名字啊?”
平阳公主很会察言观色,见汉武帝自那歌女出场后,眼睛就没有离开过她,此时又“自降”身份地询问人家的底细,知道自己精心安排的戏有“戏”了。于是答道:“她叫卫子夫,平阳人氏,从小就在我府上当歌女。”
“卫子夫,卫子夫,好名字啊。”汉武帝赞道。
文章出自历史http://www.lishiqw.com/
一部杨家将,写尽了以杨业为首的杨家父子忠心为国、智勇双全、胆略过人的光辉一生。战场...详情>>
资料图:侵华日军。在各种资料中,中国抗日战争,到底消灭了多少侵华日军,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详情>>
1936年4月9日,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第一次会见,奠定了两人一生的珍贵友情。1962年,周恩来...详情>>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孙中山的主持下于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详情>>
2015年5月1日,《文史哲》杂志开展人文“‘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儒学与自由主义的...详情>>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曾经两度为相,先后五次进入朝廷中枢机构,旋升旋贬,五次被赶下政治舞台...详情>>
据《明实录》——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月,从畿内挑选十一至十四岁少女三百人入宫;三十...详情>>
我们熟悉的杜月笙,是著名黑帮“青帮”的老大,被尊为“中国第一帮主”。为什么当时的女人...详情>>
清代科举现场清代乡试以墨笔答题,称“墨卷”。卷面正中写明考试场次,左右两边书写姓名、...详情>>
“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上帝化身杨秀清死于非命,天国神话不攻自破,农民们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