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嗜酒爱吃,酷爱福建小吃大餐
郁达夫生就一副好胃口,好吃,尤爱海鲜。这里不得不提他和鲁迅的交往,真是美食与美酒的碰撞,两兄弟你来我往,喝酒吃菜、在酒桌上喝醉呕吐了多少回恐怕很难说清。
1932年4月5日在聚丰园,郁达夫请鲁迅夫妇、柳亚子夫妇边喝边聊。鲁迅晚年得子,在许广平生完孩子的两年中,鲁迅花了很大心血照顾他们母子。郁达夫饭桌上就打趣说,你这些年辛苦了吧。
鲁迅有些腼腆,当场回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才是金句的真实出处,没了一幅“革命”的派头,却多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鲁迅:逛遍京城美味馆子最爱点心萨其马
都说鲁迅笔下功夫厉害,在“吃”上也不落空,在北京生活期间,到处寻摸好馆子吃好吃的。
鲁迅爱喝酒,每顿饭必喝酒,但酒量不大,经常喝得酩酊烂醉,因此,鲁迅很喜欢当时北京广和居的一道叫“三不粘”的菜,这道菜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汤匙舀食时,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盘,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而且还有解酒的功用。
虽然我们印象中的鲁迅总是严肃的,但是你能想象他其实超爱吃零食和点心吗?鲁迅最爱的点心是萨其马,觉得吃甜点可以缓解工作中的紧张疲劳。
张爱玲:用菜形容女人
张爱玲在小说《心经》中有段描写:“许太太对老妈子说,开饭吧,就我和小姐两个人,桌子上的荷叶粉蒸肉用不着给老父留着了,我们先吃。”
张爱玲爱吃粉蒸肉已经到了哲学层面,她曾说,上海女人像粉蒸肉,广东女人像糖醋排骨。
张爱玲爱吃的菜多是母亲、姑姑亲手做的。只有在和胡兰成热恋时,喜欢拉着他吃街头小吃,一副小女人情态。她在《谈吃与画饼充饥》里提到的一个小吃叫“大饼油条”。
袁世凯算得上是民国吃家的第一人,好吃清宫菜,更爱吃家乡河南的美食;袁氏娶了九房姨太太,其中三房是朝鲜姨太太,多位都擅长做菜,包括苏菜、天津菜、高丽菜等等,也是有口福。
袁世凯饭量很大,连餐具都是大一号的,大瓷盘,大瓷碗,吃起来够痛快。快六十岁的时候,袁世凯还能吃下整只鸡和鸭。
袁氏信奉“能吃才能干”的信条,常把“要干大事,没有饭量可不行”挂在嘴边。
更绝的是袁世凯爱吃人参、鹿茸之类的滋补品,但不像常人那样用水煎服,而是大把大把的往嘴里塞,嚼着吃,有时候吃得自己流鼻血。
蒋介石:喝白水吃木瓜黄埔蛋
蒋介石饮食上讲究很多,比如喝水,蒋介石喜欢喝30到40摄氏度之间的白开水,而且每隔20分钟就喝一次。早餐也有固定搭配:一片木瓜,一个炒蛋和一份酱瓜。
有趣的是,蒋介石吃饭,常备的菜是一碗鸡汤,一份盐笋,还有酱瓜、黄埔蛋。宋美龄是讲究西餐的,吃饭时,往往是蒋介石这边咸菜鸡汤,而宋美龄则是蔬菜沙拉,中西分明。
两人有时候互相调侃。蒋介石说宋:“你真是前世羊胎,怎么这么爱吃草呢。”宋美龄则回敬蒋:“你把咸笋,蘸上黑乎乎的芝麻酱,又有什么好吃呢?”
张大千:厨艺更在丹青上,口重好麻辣醇香
张大千是四川内江人,四川的饮食文化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他讲究食材要鲜活,从不吃过夜蔬菜。在敦煌作画的两年七个月里,即使受到了当地食材匮乏的影响,张大千也能在当地寻找食材自创美味。
20世纪30年代,张大千常去北京一家叫春华楼的福建馆子,店东家白永吉很爱和文人墨客打交道,张大千来吃饭,总是免费招待。画家白吃一顿还可以,第二顿就不好意思了,于是用画作来抵饭钱,两人也结下了很深的交情。
张大千很喜欢自己做菜,在台湾、巴西、美国居住时都自己琢磨做美食。
梅兰芳:口味南北兼通,以淮扬菜为主
梅兰芳的口味南北兼通,既爱北京的传统小吃,也爱吃川菜里的宫保鸡丁。但受家庭影响,加上唱戏保护嗓子的需要,梅兰芳的饮食基本上还是以淮扬菜为主,如鸡汤煮粥、蜜汁火腿、霸王别姬等都是他爱吃的菜式。
为了保护肺和嗓子,且因喜欢清淡,梅兰芳养成了“三不吃”的饮食习惯:不喝酒,不吃动物内脏,不吃红烧肉之类的油腻东西。
胡适:走遍天下最爱徽州味道
胡适是安徽绩溪人,徽州一品锅是绩溪名菜,也是胡家待客的拿手菜。
胡适好酒,酒量虽不大,但年轻时曾饮酒误事,后又患有心脏病,所有后来饮酒很节制。一次胡适去青岛,闻一多等教授设宴款待。席间,三十坛花雕酒转眼喝完。
胡适眼看酒力不支,于是从怀中掏出一枚戒指请大家传看,只见戒指上刻着两个字:戒酉。
原来这两个字是夫人江冬秀为劝丈夫戒酒亲自刻上去的。只是由于江冬秀文化水平低,将“戒酒”误刻成“戒酉”。大家看了,便不再为难胡适。
王世襄:民国美食元老,会玩儿更会吃
王世襄被称为当代京城著名的学者型烹坛圣手。他兴趣广泛,喜爱古诗词,也曾专研于音乐、绘画、家具、竹刻等各个领域。
王老喜好烹饪,会做菜,更会买菜。其中,他对采蘑菇格外上瘾。只要一闲下来去永定河河源采蘑菇,他在自己的著作里也经常提到采蘑菇。
他写到,京城采蘑菇的高手多集中在右安门外和永定门一带,他们每个人都有几条采蘑菇的“秘密路线图”,隔几日就会巡回采一次,生手很难发现这些蘑菇的生长之处。
文章来源历史说(www.lishiqw.com)
一部杨家将,写尽了以杨业为首的杨家父子忠心为国、智勇双全、胆略过人的光辉一生。战场...详情>>
资料图:侵华日军。在各种资料中,中国抗日战争,到底消灭了多少侵华日军,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详情>>
1936年4月9日,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第一次会见,奠定了两人一生的珍贵友情。1962年,周恩来...详情>>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孙中山的主持下于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详情>>
2015年5月1日,《文史哲》杂志开展人文“‘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儒学与自由主义的...详情>>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曾经两度为相,先后五次进入朝廷中枢机构,旋升旋贬,五次被赶下政治舞台...详情>>
据《明实录》——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月,从畿内挑选十一至十四岁少女三百人入宫;三十...详情>>
我们熟悉的杜月笙,是著名黑帮“青帮”的老大,被尊为“中国第一帮主”。为什么当时的女人...详情>>
清代科举现场清代乡试以墨笔答题,称“墨卷”。卷面正中写明考试场次,左右两边书写姓名、...详情>>
“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上帝化身杨秀清死于非命,天国神话不攻自破,农民们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