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杀从哪里来:
作为汉初三杰中唯一被杀的一位,近些年来有这样一个说法:刘邦曾经许诺韩信三不杀,分别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但后来,天下大定,他又后悔了。于是吕后趁刘邦巡游之际将韩信诓骗到长乐宫的种室之中,用麻袋装起来,在命令人用削尖的竹枪痛死。
但是翻遍《史记》《汉书》等正史,并无相关记载。
网络上面常见的说法是,以上内容出自一本叫做《西汉演义》的书籍。这本书书籍的作者,明代钟山居士甄伟是一个小说家,写出来的东西根本不能当做历史记载来看。退一步讲,就算这本书可以作为参考,但是当你仔细看过这本书后,会发现,书中并没有涉及到刘邦对韩信许诺的这一段。
可见正史,野史都没有类似的说法,这是个谣言罢了。
那刘邦为什么要处死韩信?原因有三:
第一,成也萧何败萧何。
同为汉初三杰的韩信和萧何有一段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所以韩信的伯乐不是刘邦,而是萧何。而楚汉之争的时代,最懂韩信的人恐怕非萧何莫属了。韩信当年在项羽手下虽然不受重用,但却得到了亚夫范增的赏识。长久来看,肯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的,但韩信更看重眼前的利益。既然不能马上得到重用,还不如换个东家。
t同理,韩信在刘邦手下待了没多久,也当起了逃兵。乱世最不缺的就是造反的王侯,韩信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哪都能风生水起,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萧何追韩信,不是追回来就完了。《史记》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萧何吃准了韩信的痛痒,从此韩信果然为刘邦打下了大半个天下。
所以说,萧何最后进言诛杀韩信,肯定是综合考虑过两人的性格的。虽然这样做对不起韩信,但是萧何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考虑的,天下经不起更多的战乱了,他选择了牺牲韩信。
第二,韩信收留了一个刘邦最痛恨的人——项羽手下第一武将钟离眛。
同样作为项羽的手下,刘邦能接受季布等人的归顺,却要通缉钟离眛就是因为,钟离眛曾经追杀过刘邦。刘邦保留了曾经的痞气,性格上总是以牙还牙。面对钟离眛的投靠,韩信就头疼了,一方面是君主,另一方面是至交好友。
最终,当断不断的选择最后三不讨好。
刘邦对他有意见了,好友被害死了,自己也死了。
第三,不识时务。
韩信是一个武将,武将自然有武将的秉性。面对刘邦释放的信号,从齐王楚王,到淮阴侯的贬谪,如果是张良肯定选择辞官告老还乡。这还能博取刘邦的同情,做个富贵员外应该绰绰有余。但是韩信不是张良,他觉得自己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贬到淮阴侯的爵位已经是刘邦对不起自己了,自己的一切都是用战功换来的,心安理得。
韩信完全没有考虑,也自认为有实力不需要考虑刘邦行为背后的原因。所以前两条是外因的话,第三条才是韩信被杀的根本原因。就算没有萧何,钟离眛这些人,韩信也难逃一死吧。
一部杨家将,写尽了以杨业为首的杨家父子忠心为国、智勇双全、胆略过人的光辉一生。战场...详情>>
资料图:侵华日军。在各种资料中,中国抗日战争,到底消灭了多少侵华日军,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详情>>
1936年4月9日,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第一次会见,奠定了两人一生的珍贵友情。1962年,周恩来...详情>>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孙中山的主持下于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详情>>
2015年5月1日,《文史哲》杂志开展人文“‘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儒学与自由主义的...详情>>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曾经两度为相,先后五次进入朝廷中枢机构,旋升旋贬,五次被赶下政治舞台...详情>>
据《明实录》——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月,从畿内挑选十一至十四岁少女三百人入宫;三十...详情>>
我们熟悉的杜月笙,是著名黑帮“青帮”的老大,被尊为“中国第一帮主”。为什么当时的女人...详情>>
清代科举现场清代乡试以墨笔答题,称“墨卷”。卷面正中写明考试场次,左右两边书写姓名、...详情>>
“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上帝化身杨秀清死于非命,天国神话不攻自破,农民们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