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匈奴这个敌人,不同时期的皇帝对待他们有不同方法,那些和亲的我们就不提了,秦汉时期,秦始皇与汉武帝对他们实行了两种不同的办法。秦始皇修筑长城,用来抵御,而汉武帝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具备足够的实力去攻击,于是就有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那么,这两个办法哪一个要更高明一些?谁的办法更厉害?
秦皇汉武都是一代豪杰,是中国真正的千古一帝。在他们的时代,都有一个外部威胁,即:匈奴。然而,面对匈奴时,这两人选择却不太一样:秦始皇选择大修长城,汉武却是北击匈奴,那么哪一个战略更高明呢?
从普遍认知上看,好像汉武帝进攻战略更胜一筹,秦始皇防御战略稍逊一些。实际上,这两人的战略一样高明,因为都是在当时军事技术的情况下,所做的最好选择。
秦始皇为何大修长城?原因很简单,就是防御匈奴的进攻。因为匈奴是骑兵,来无影去无踪,大秦步兵注定很难追击,所以需要防御工事。
相信秦始皇不可能看不到“以骑对骑”,就能打败匈奴。那么,秦始皇为何不组建骑兵呢?这就涉及到了军事技术变革,主要是马鞍和马镫还没有出现。
大家都知道,马镫和马鞍的出现,让骑兵才真正成为骑兵。然而,秦始皇时代,中国还没有发明这两样东西,因此汉人的骑兵,很难对抗生活在马背上的匈奴人,所以秦始皇只能放弃“以骑对骑”。
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的步兵,采用的是箭阵,相当于后世的排枪发射,火箭炮之类,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军事技术,杀伤力巨大。但箭阵总归不如匈奴骑兵灵活,只能被动的预设战场,而不能随时随地的对匈奴进攻。因此,秦始皇选择了大修长城。
到了汉武帝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马镫马鞍被发明了出来,汉人可以比较快的组建一支骑兵部队了。因此,汉武帝才喊出“寇可往,吾亦可往”,拉开了反击匈奴的大幕。由此可见,汉武帝选择北击匈奴,也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马镫马鞍的出现,让汉朝骑兵的战斗力,甚至要超过匈奴骑兵。原因不难理解,没有马鞍马镫的时候,驾驭马匹难度很大,但有了这两样东西,骑兵可以一边轻松驾驭马匹,一边和敌军厮杀,战斗力瞬间上了一个台阶。
实际上,汉武帝北击匈奴之时,也在修长城,甚至规模上一点也不差。从这一点来看,汉武帝很清楚匈奴的特点,所以一边进攻一边防御,两手都要抓。
同样面对匈奴,为何秦始皇防御,汉武帝进攻?关键就是这二个小发明。因为有了马鞍和马镫,所以汉武帝进攻,以骑对骑,深入匈奴境地,四处破坏,让匈奴伤筋动骨。而秦始皇虽然也杀敌10余万,但总体只是防御性作战,可以打败敌人,却无法追击敌人,对匈奴的伤害有限。
总而言之,秦始皇大修长城,汉武帝北击匈奴,都是基于当时的军事实力,做出的最正确选择。在军事战略水平上,秦始皇和汉武帝不分上下,都是一代人杰。
一部杨家将,写尽了以杨业为首的杨家父子忠心为国、智勇双全、胆略过人的光辉一生。战场...详情>>
资料图:侵华日军。在各种资料中,中国抗日战争,到底消灭了多少侵华日军,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详情>>
1936年4月9日,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第一次会见,奠定了两人一生的珍贵友情。1962年,周恩来...详情>>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孙中山的主持下于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详情>>
2015年5月1日,《文史哲》杂志开展人文“‘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儒学与自由主义的...详情>>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曾经两度为相,先后五次进入朝廷中枢机构,旋升旋贬,五次被赶下政治舞台...详情>>
据《明实录》——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月,从畿内挑选十一至十四岁少女三百人入宫;三十...详情>>
我们熟悉的杜月笙,是著名黑帮“青帮”的老大,被尊为“中国第一帮主”。为什么当时的女人...详情>>
清代科举现场清代乡试以墨笔答题,称“墨卷”。卷面正中写明考试场次,左右两边书写姓名、...详情>>
三国时期的战事,最讲究的就是如何减少自己的损失而保住大局,想要完胜对手几乎是不可能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