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古代好像从来没有哪本文献记录了皇帝的身高和体重,不然我们轻而易举的就能知道历朝历代的皇帝到底是胖子多还是瘦子多。其实在古代,关于养生的方法有很多,不过大多数都是靠嘴去养,要吃各种补身体的食物,而不是靠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所以古人“运动”这二字的概念就不强,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可能大部分的皇帝都会是胖子,毕竟奴才把皇帝照顾的白白胖胖才说明皇帝享福了嘛。
打江山吃不好穿不暖可以理解,怎么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胖不起来?
回答如下:
我们首先需要拆解下题目,就是“古代”、“皇帝”、“子孙后代”有没有胖子?
答案是:有,而且不少。
题主可能是看了清朝历代皇帝画像之后得出的结论。
确实,清朝的列位皇帝胖子比较少,唯一一个确定的大胖子,应该是清太宗皇太极。
清雍正时人阮葵生《茶余客话·清帝甲弓》载:
太宗体丰铠重,乘小白行百里,乘大白止行五十里。今昭陵前肖其形立石马二,呼曰小白、大白。
“体丰”就是肥胖,良马只能驮着他走50里或100里……
明朝就比较多了,明仁宗朱高炽体胖行动迟缓,需要內侍搀扶行动,也因此不被明成祖朱棣所喜。
明神宗朱翊钧也是体胖,且有足疾,所以不利行动,给太后请安都要膝行前进。
再往前看,开国皇帝的形象,如宋太祖,这是正经的武将出身。
宋太祖双下巴都出来了,肯定不算瘦人了,史书记载,他“或因宴会,至醉经宿”,也是整天整宿地喝,这生活习惯也是乱套的,想瘦也难。
再来看看面貌清秀的宋朝皇帝,仁宗。
北宋的绢本,类似的笔法,胖瘦对比,一目了然,所以说,开国皇帝瘦,肯定是不恰当的。
《步辇图》是当时人所绘,里面的唐太宗,也和宋太祖一样,怎么看都不是瘦人。
这些是比较可信的画像,至于网上流传的“历代帝王图”其实很多是后人想象作品,并不能反映本人的真容。
另外几位史书明确说“胖的特殊”的皇帝,也可以看看。
比如金哀宗完颜守绪在城破国亡的时刻说:
朕体素肥,不便于鞍马驰突。
骑马逃亡已经不行,那应该是真的胖得出奇了。
北齐穆宗高延宗,《北齐书》称:
延宗容貌充壮,坐则仰,偃则伏,人笑之。
也就是坐姿就后仰,低头则趴地上,主要是有颗大肚子垫着,人人都笑话他。
不过这位亡国之君却不是马都上不得的“弱鸡”,在北周灭亡北齐的最后时刻,仍奋勇奋战,据《北齐书》记载:
周军围晋阳,望之如黑云四合。延宗命莫多娄敬显、韩骨胡拒城南,和阿于子、段畅拒城东。延宗亲当周齐王于城北,奋大槊,往来督战,所向无前。
可见胖子也并不是都不能打,扛着“大槊”,长4、5米的大家伙往来拼杀,还是有几两“疙瘩肉”傍身的。
另一位南朝的皇帝,宋明帝刘彧,因为身形肥壮,曾经被废帝刘子业贬称“猪王”,可见也是个胖子,后来他忍辱负重,政变杀死了刘子业。
这是说历史上的胖子皇帝们,之所以留名, 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同行们”不胖,而是因为他们胖得出奇……
至于清朝皇帝不出胖子,资料比较充裕,我们可以分析一二原因:
1,规定饮食为一日两餐,受到严格的祖制规矩约束,很难真正暴饮暴食;
2,清朝皇帝的运动量很大,工作压力也并不轻,几乎从早到晚都有满满的工作和礼仪任务安排;
3,清朝皇帝从皇子时代,就有今天看起来都堪称严苛的规矩教育,这一套东西说不上科学,但是非常的有规律。
当然,前代的宫廷也有类似的东西在,为什么养出那么多胖子,可能也和饮食结构有关。
现实是,今天的饮食结构最终形成,已是明清之后,在这之前,《梦溪笔谈》卷二四中记录到:
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
北方人好吃甜口,是不是和今天的认知不同?
好吃甜食,又大量进食羊肉(宋代上层阶级到了临安仍主要吃羊肉,而非猪肉)、酪浆(奶制品),岂有不胖的道理?
一部杨家将,写尽了以杨业为首的杨家父子忠心为国、智勇双全、胆略过人的光辉一生。战场...详情>>
资料图:侵华日军。在各种资料中,中国抗日战争,到底消灭了多少侵华日军,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详情>>
1936年4月9日,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第一次会见,奠定了两人一生的珍贵友情。1962年,周恩来...详情>>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孙中山的主持下于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详情>>
2015年5月1日,《文史哲》杂志开展人文“‘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儒学与自由主义的...详情>>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曾经两度为相,先后五次进入朝廷中枢机构,旋升旋贬,五次被赶下政治舞台...详情>>
据《明实录》——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月,从畿内挑选十一至十四岁少女三百人入宫;三十...详情>>
我们熟悉的杜月笙,是著名黑帮“青帮”的老大,被尊为“中国第一帮主”。为什么当时的女人...详情>>
清代科举现场清代乡试以墨笔答题,称“墨卷”。卷面正中写明考试场次,左右两边书写姓名、...详情>>
三国时期的战事,最讲究的就是如何减少自己的损失而保住大局,想要完胜对手几乎是不可能的...详情>>